BIPV或成碳中和核心支柱:技术革命重构建筑能源版图

2025-04-02 18:58

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的背景下,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技术正掀起建筑领域的第三次能源革命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测算,建筑行业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耗的36%,其完全脱碳需依靠BIPV等颠覆性技术突破。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,正通过政策与技术双向驱动,将BIPV推向战略支柱地位。
图片

碳减排主战场需求牵引

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显示,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52.3%,其中建材生产与建筑运行环节分别占比28%和22%。这决定了要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,建筑行业年减排量需达3.5-4亿吨CO₂,而BIPV被视为关键路径。

住建部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》已将BIPV写入强制性标准,要求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、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%。在政策倒逼下,国家能源局测算BIPV装机量将实现年均45%复合增长,到2030年全国累计装机突破500GW,支撑建筑领域10%-12%的碳减排,对应年碳减排量达4.8亿吨。

图片

技术创新催生经济拐点

BIPV的经济性与节能效果同样令人瞩目。与传统建筑附加光伏(BAPV)相比,BIPV直接替代建筑材料,如玻璃幕墙、屋顶瓦片等,既节省了建材成本,又降低了安装费用。

同时,全球BIPV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为其投资前景增添了无限可能。麦肯锡研究显示,全球BIPV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1200亿美元,中国占比将升至58%。在双玻组件渗透率超60%、薄膜电池成本年均下降8%的带动下,建筑光伏系统投资回收期已缩短至6-8年。

在政策的推动下,如青岛要求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50%,湖南提出新建建筑全面推广BIPV,这将进一步释放BIPV的市场潜力,推动其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
除了经济性和节能效果,BIPV还推动了建筑美学与功能的创新。通过定制化光伏组件,如薄膜光伏发电玻璃、光伏瓦等,BIPV将发电功能与建筑美学完美结合。光伏建材产品在满足发电需求的同时,还兼具了艺术观赏性,成为建筑美学的新典范。然而,BIPV的跨领域整合特性也提高了其技术门槛,推动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。目前,只有少数企业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,这带动了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

图片

生态重构下的变革挑战

BIPV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,如建造成本较高、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及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等。然而,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。通过加快制定国家标准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及结合新技术提升能源利用率等措施,我们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,推动BIPV行业从“示范应用”迈向“全面普及”。

政策托底开启万亿增量

国家发展改革委《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》明确,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BIPV技术应用比例要求不低于20%。财政支持力度同步加大:

- 央企新建项目强制配置BIPV系统
- 地方财政给予30-50元/平方米专项补贴
- 绿色信贷对BIPV项目利率下浮20个基点

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预测,仅公共建筑领域就将释放年均8.7亿平方米的光伏建材需求,形成超过3000亿元的增量市场。当技术迭代、政策刺激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,BIPV终将从示范工程升级为建筑标配,重构人类与建筑的能源关系。

图片

展望未来,BIPV不仅是建筑减碳的核心技术,更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。在政策引导、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容的共同推动下,BIPV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绿色建筑的“标配”,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10%-15%的减排量。让我们共同期待BIPV技术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更广泛应用,为构建美丽、低碳、可持续的未来贡献更多力量。